
央視網消息,據外媒 23 日報道,特朗普政府正醞釀多套對華關稅調整方案。
其中一套擬將關稅降至 50%-65%,另一套 “分級方案” 則計劃將中國商品分為:非安全威脅和戰略意義這兩類,前一類商品要被征收35%的關稅,后一類商品關稅稅率起碼得 100%
白宮隨即還表態,稱特朗普對華關稅立場 “未軟化”。
這種所謂的"分級征稅"套路,本質上是談判桌上的老套路 — 先以 245%的“天價”施壓,再拋出“打折方案”營造“讓步”假象,實則試圖通過極限施壓爭取談判主動權。就像咱們去買東西時商家先開高價,見你要走再“忍痛降價”,看似妥協,實則瞄準預設目標。
復盤關稅大戰:看美方如何一步步 “抬價”?
2 月 1 日: 特朗普簽署行政令,對中國輸美商品加征10%關稅,取消800美元以下包裹免稅政策(T86清關),引發美國海關、物流系統混亂,美國郵政(USPS)一度暫停接收中國包裹后恢復。2 月7日,白宮宣布新政策暫緩實施,中國包裹暫免關稅直至系統就緒;
3月3日: 以 “芬太尼問題”為由,額外關稅從10%提至20%,部分商品綜合稅率超 40;
4月2日:特朗普簽署“對等關稅”行政令,對中國輸美商品實施34%關稅,并宣布自5月2日起終止中國內地及香港輸美800美元小額包裹免稅待遇并征收關稅;
4月8日:“對等關稅”稅率從34%提至84%;
4月9日:疊加20%舊關稅,總稅率達104%;同日宣布加征 125%關稅,總稅率飆升至145%,中國被排除在 90 天豁免名單外;
4月15日:以“232 調查”為名威脅加征最高245%關稅;
4月16日:正式實施245%關稅,創國際貿易單邊關稅紀錄,沖擊半導體等高技術產業。
所謂“降價”,或許只是回到最初目標!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傳聞的 50%-65%關稅,與4月2日“對等關稅”階段的稅率(10%+10%+34%=54%)高度重合。這暗示美方或許從未放棄初始目標,只是通過“先揚后抑”的策略,試圖讓中方接受本就預設的關稅水平。
對于美國發動的關稅戰,中方的態度很明確,“我們不愿打,也不怕打”,“打,奉陪到底;談,大門敞開”。如果美方真的想通過對話談判解決問題,就應該停止威脅訛詐,在平等、尊重、互惠的基礎上同中方對話。一邊說要同中方達成協議,一邊不斷搞極限施壓,這不是同中方打交道的正確方式,也是行不通的。
亞馬遜等美電商平臺
商品集體漲價!
在關稅飆到145%+T86將被取消的政策沖擊下,電商平臺掀起漲價風。據美國媒體4月25日報道,美國亞馬遜等電商平臺上不少商家已經開始提高商品的售價。根據一家價格分析機構提供的數據,自4月9日以來,美國亞馬遜網站上近1000種商品的價格出現明顯上漲,涵蓋服裝、家居用品、電子產品和玩具等多個類別,平均漲價幅度接近30%。包括Temu、希音等多個跨境電商平臺均已發布公告稱,由于“近期全球貿易規則及關稅變動”導致運營成本上升,將從4月25日開始實施價格調整。
跨境電商賣家如何應對?
最近很多的賣家朋友會問我們,美國關稅政策復雜多變,眼下這樣的局勢,關稅有沒有什么可以規劃的空間,可以讓企業既合規又降低成本?
實話實說:關稅是政治博弈的產物,不是普通企業能靠“稅務籌劃”左右的。眼下最現實的選擇,是冷靜觀望政策走向。
那對于美國市場當下的局勢,咱們的賣家朋友應該怎么應對呢?
以目前的局勢,如果要節省成本,你就不可能合規,而如果你要合規,就必然會增加成本。這個時候,企業需要做出取舍。
不合規的操作
1、雙清包稅、低報貨值
雙清包稅、通過報低貨值來降低關稅,低貨值報價屬于游走在灰色邊緣,關稅戰一開,美國海關的查柜頻率已經大幅提升,雙清包稅、低報貨值,一旦查獲即面臨罰款(貨值2-5 倍),貨物沒收,企業列入“黑名單”影響后續清關等風險。
如上圖所示,有賣家低申報暴雷,被美國海關追繳200萬關稅!
2、第三國轉口貿易
美國正醞釀《反強迫勞動法案》修正案,重點打擊借道東南亞等地區的轉口貿易行為。當前越南、墨西哥等中轉地的原產地審查日趨嚴格,僅換標簽、簡單組裝或分拆訂單等操作已無法滿足 “實質性變更” 要求,相關商品大概率仍會被美國海關認定為 “中國制造”,面臨反規避關稅(最高達 275%);其次,成本未必更低,轉口要多付物流費、代理費,加上東南亞人工成本上漲,綜合成本可能比直郵還高,萬一被查還要承擔退運損失。
合規操作
1、調整產品定價
全面核算關稅、物流、采購、運營等各項成本,明確成本增加的具體金額,你希望預留的利潤,為產品漲價提供依據。
2、多元化市場布局
雞蛋不能放同一個籃子里,減少對美國單一市場的依賴,積極開拓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市場,如歐洲、亞洲、南美洲等。通過多元化市場布局,可以降低因美國關稅政策變化帶來的風險。例如,SHEIN 開啟了歐洲五國站點;Temu 推出 “千億扶持計劃”,鼓勵商家們去新市場開疆拓土。
3、改變原產地
把部分供應鏈搬到東南亞 / 墨西哥:比如中國設計圖紙,越南工廠生產,確保“原材料采購 + 加工制造”在當地完成 60% 以上;
保留完整證據鏈:保留當地采購發票、生產車間視頻、員工社保記錄、原產地證書(Form D 等),應對美國海關「逆向追溯」核查;
優先選“關稅友好國”:墨西哥(USMCA 協定)>泰國(東盟 - 美國關稅優惠)>越南(需符合 CPTPP 原產地規則)。
真轉移,不是假貼標,滿足美國“實質性變更”的要求。
未來,美國市場還是可以做的,但賣家在產品定價時,一定要將稅的成本(國內、國際)考慮在內,在合規與盈利間找到平衡。畢竟合規才能長遠發展。
關注“跨境電商財稅課堂”,學習更多跨境電商財稅合規干貨!
(來源:跨境電商財稅課堂)
以上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雨果跨境立場!本文經原作者授權轉載,轉載需經原作者授權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