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稅大戰的本質:從經濟博弈到政治訛詐
美國的關稅政策早已偏離了正常貿易談判的軌道,成為一種政治訛詐工具。特朗普政府試圖通過漫天要價的方式,迫使中國讓步,以實現其“一石三鳥”的目標:保住美元的全球地位、推動制造業回流、減少對中國的貿易逆差。然而,這種極端策略不僅未能奏效,反而加速了中美經濟的“硬脫鉤”。在全球化時代,高關稅的數字游戲失去了意義,因為當貿易關系破裂時,關稅的高低已無關緊要。
逆全球化時代:誰更能承受脫鉤之痛?
在全球化紅利時代,消費大國曾占據主導地位,但在逆全球化背景下,生產大國的轉型能力和內需潛力同樣不容小覷。中國作為制造大國,具備從“生產驅動”向“消費驅動”轉型的條件。通過增值稅結構性調整、收入分配改革、完善社會保障等手段,中國可以釋放國內消費潛力,形成“效率提升—消費升級—產業迭代”的正向循環。此外,中國還通過“一帶一路”倡議和多個自貿區布局,構建多邊貿易緩沖區,降低對美依賴。
外貿人的現實困局:利潤被吞、訂單流失、工人待崗
關稅大戰對中國的外貿企業造成了巨大沖擊。以一個總價100萬的普通機械出口訂單為例,采購成本為90萬(含13%增值稅),出口退稅為10.35萬,毛利潤為10萬,總利潤(含退稅)為20.35萬。若加征34%關稅,企業將面臨虧損或訂單流失的困境。許多外貿企業主反映,老客戶因價格高漲而暫停下單,工廠工人面臨待崗風險。
堅定反制:中國的選擇與未來
面對美國的關稅大棒,中國選擇了堅定反制,而不是委曲求全。這種反擊并非逞強斗狠,而是基于戰略認知的主動應變。中國通過反制,不僅守住了尊嚴,還為自身經濟轉型創造了契機。高關稅雖是挑戰,但也是中國倒逼自身產業升級、推動經濟結構調整的契機。
本土供應鏈的優勢
成本控制與效率提升;本土供應鏈網絡位置優化能夠顯著提升企業的資源可獲得性,降低采購成本和物流成本。
增強供應鏈韌性:在中美貿易摩擦中,許多依賴進口零部件的企業因供應鏈中斷而面臨困境,而那些擁有本土供應鏈的企業則表現出更強的韌性。此外,優化供應鏈結構、通過海外倉現貨一件代發的供應鏈提升庫存管理效率也是賣家應對政策變動的重要手段。
(來源:汽配跨境掃地僧)
以上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雨果跨境立場!本文經原作者授權轉載,轉載需經原作者授權同意。?